电影《喜禾》在我院首映以来,引起师生们的高度关注及广泛讨论。为了继续深入探讨融合教育话题,6月14日下午1点,图书馆在咖啡吧举办了《喜禾》观影分享会。分享会特别邀请了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盛永进教授,文学院李鸣、景银辉副教授,青年自闭症患者母亲王琴英参与。图书馆陈蓓琴、吴兴副馆长,以及来自特殊教育学院、康复学院、语言学院的三十多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分享会。
分享会上青年自闭症患者母亲王琴英首先表达了看法。她认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一改同类题材电影对高功能自闭症某些天赋的艺术化处理,反应了自闭症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她讲述了一次和儿子坐滑滑梯,遭遇他人的异样眼光的经历,认为田琳在影片最后说的话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李鸣老师认为这部电影本身并非令人印象深刻,但由于电影主题关乎残疾人教育,承载社会功能,又不失为一部值得关注的电影。影片中喜禾舅舅的人物设计令人震撼,理解这个人物不应只局限于基因的表面联系,而应看到田贵很可能是喜禾命运归宿的隐喻。
景银辉老师对比了《海洋天堂》、《星星的孩子》、《漂亮妈妈》等多部电影,梳理了十多年来中国残障题材电影制作模式的突破与固化。景老师认为《喜禾》突破了残障电影一贯的“单亲家庭+残障孩子”的苦难模式,让喜禾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电影依旧逃不掉“健全人视角下的苍白主体”这一沉疴,喜禾的心理描写缺乏与欲望表达不足,使电影无法真正抓住观众。
接下来大家就融合教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少同学表达了对田琳偏执的不理解。有人认为特殊学校有非常好的支持,不失为很好的选择;有人认为田琳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一味强调权利不够理性。盛永进教授说田琳与家长的立场看似对立,实际上完全可以调和。只要学校给喜禾的支持到位,很多问题都不会发生。盛教授以英国为例,科普了融合教育概念、意义及发展历程,呼吁社会树立正确的融合教育观。
本次分享会还播出了纪录片《喜禾平行世界》。该片记录了导演筹备电影、创作剧本,完成拍摄的幕后花絮,对观众重新认识电影、了解电影很有帮助。同时,分享会还就残疾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喜禾的故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大家对喜禾妈妈的不理解正说明了全社会对融合教育理解的偏差。我们搞《喜禾》首映式系列活动就是为了向全社会传递更多特殊教育理念,增进我院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理解,使他们今后在面对残疾人问题时有超越朴素情感之外更为专业的视角。”图书馆副馆长陈蓓琴说。(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