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电影《喜禾》进高校华东地区首映式在我校举行。当天上午,通过举办“从《喜禾》看——关注残障人群主题研讨”为电影首映添色。研讨会从电影《喜禾》出发,深入探讨残疾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我校近200名师生旁听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江苏卫视主持人赵丹军主持,特邀作家叶兆言、毕飞宇与导演张唯共话残障人题材文艺作品,探讨残障题材文艺作品中折射出的众多残疾人生存话题。作家叶兆言认为,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残障人士,更要“走进”残障人士,只有做到平等对待,才能充分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家毕飞宇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盲区,无论认知、德行、能力。如果把盲区和短板视为残疾的话,每个人都有残疾。在残疾人面前我们除了同情、关注更重要的还有敬畏,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南京脑瘫诗人王忆、我校第一个盲人女大学生张琪也到场参与讨论。由于不会说话,王忆用一只手敲打键盘和在场观众交流。王忆认为是教育让她有今天的成绩,她希望更多残疾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获得公平的起点。张琪说盲人的职业范围非常狭窄,通常只能做按摩。到南京特师以后,老师同学给她非常多的帮助。融合教育使她真正放飞梦想,敢做自己。
同时,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丁勇理事长等若干特殊教育专家也到现场,向与会听众分享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途径。丁理事长说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这是国家宪法、教育相关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让残疾人最终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融合教育是重要环节。我校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泽慧教授表示,融合教育并不是让特殊儿童“随班混读”,而是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非常多的专业支持。
江苏省残联蔡振康副理事长、南京市残联陈沙沙副巡视员、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戴兴海处长针对我国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相应的政策和条例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和讲解。随着2017年5月新版《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颁布,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问题更为迫切。2015年南京市被列入全国37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名单,南京的融合教育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南京市将建成14个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到2018年,南京市将建成达基本标准的资源教室不少于50个。
校党委书记朱传耿在研讨会上表示,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及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南京特师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特殊教育人才。2004年起,学院开始招收自闭症儿童康复方向学生,为全国培养了大批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人才。近期,学校又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为南京市融合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学校还准备筹建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700名在校残疾大学生提供融合教育的支持与保障。未来,学校还将为国家输送更多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及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贡献力量。
深圳华浩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喜禾》讲述了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9岁儿童喜禾在母亲田琳的坚持下到普通学校上学的故事。主办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深圳华浩影视有限公司聚力合作,希望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吸引全社会的目光关注残疾儿童、关注融合教育,并借助南京特师强大的专业力量,进一步推进残疾儿童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王奕)